反 思
余红
二期课改对学科教学的改革,从原来关注数学知识的层面向更深层次开发——学科对学生发展的育人价值。
本节课为了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我是这样教学的:试图让学生在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的过程中,逐步理解面积的含义;通过创设不能用观察法直接判断出面积大小的情境,设计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的需求,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利用学生产生的不同策略,再次引发冲突,产生统一小方格的需要,学生通过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出常用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面积单位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了创设情景,设计矛盾冲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再创造”过程。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面积面积单位的来龙去脉,形成有意义的认识,而且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它们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对以后的体积的学习有了主动的猜想和类比的可能,这对学生主动地思维和形成主动的学习心态都是十分重要的。
本节课我是这样实现这些目标:
1、 创设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过程。
经历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和创新精神,使其创新思维的潜能得以释放,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领略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刻内涵;加强反思,优化思维过程,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不能通过观察直接判断面积大小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并且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激发学生动手、动脑,找工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创新意识、求异性强,想出很多种方法。有的借助方格纸比较,所占有的格子数量多的那个图形面积比较大;有的用重叠方法比较,经过多次重叠,剩余多的图形面积比较大;有的用摆小方块的方法比较;有的用尺量图形的尺寸,计算可以放多少个小方块……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相互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不仅仅学到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愉悦。在反馈的过程中,我预料中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无序的,也不可能马上把所有比较的方法进行归纳。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注重这一环节的引导,当得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之后,就要让学生仔细回想一下刚才同学们所用的方法有没有相似的地方?通过老师的引导帮助让学生整理思路,明白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也可以使用适当的参照物进行间接的比较。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及时捕捉课堂资源,引发矛盾冲突,体验知识的创生过程。
教师只有对学生生成的各种信息进行捕捉、判断、综合、重组、调整形成新的教学方案,才有可能使教学过程不断得到生成和推进,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层次,实现学生的主动思维和主动发展。
当学生得出解决比较图形大小的各种策略后,我抓住了其中数格子的几种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用数小正方形的方法,为什么有的同学摆了12个、16个小正方形,而有的只需要摆3个、4个小正方形呢?这里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学生的思维形成了相互碰撞,从而使整个过程成为认真思辨、积极探究和自我建构的过程,成为情感体验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产生统一小正方形的大小的需求。然后在一次次的矛盾冲突与解决的过程中,同学们“发明”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由于这些单位是学生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想、验证得到的,所以不仅对它们的实际大小有正确认识,而且能实际应用,如1平方米有多大,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到底能站多少人,然后,再学生上来进行试验,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猜想/验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