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徐汇区小学一年级招生通告          2024年上海体育职业学院附属小学招生简章
1704346881774018.jpg

栏目页副本
首页 > 创建动态 > 基本指标 > 深化学校内涵发展 办学绩效领先 > 教学工作 > 教育教学效果
相关内容列表
> 《无言的爱》教学反思
> 《35、爬山虎的脚》教后感
> 《赵州桥》 课后反思
> 对拼音教学的想法
> 《白鲸得救了》教学反思
> 《40.小乌鸦爱妈妈》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 《白银仙境的悲哀》教学反思
> 《白银仙境的悲哀》教后反思
> The first period
> 英语阅读及作文语段教学反思
> 课后反思
> 2010学年教学反思
> 2A Module4 Unit1 In the forest 教学反思
> 《a thirsty crow》反思
>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 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 《角与直角》教学反思
> 《角的度量》课后反思

爬山虎的脚
2011-02-22  作者(来源):[暂无]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选编本课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二是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首先,在讲述过程中我让学生尝试了运用自己的双手来模拟爬山虎爬墙的各个动词,其中重点区分了,强调这些词之间的差别,达到了解爬山虎在爬的过程中与墙的关系到底是何程度,同时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背诵课文内容。

其次,而且我在课堂上还利用图画表现爬山虎的叶柄、脚上的细丝、颜色、触角等。我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对这一方法较感兴趣,能够用手表演出爬山虎的动作,图画也可以大致地画出。学生掌握的效果虽然没有达到我的满意度,但较之以前的课堂确实有了进步,这一点从当堂所做的课堂作业可以看出来,可是也不能排除有个别学生上课未能认真听讲而导致的不理解。在这一点上,应该从个别课堂上不习惯集中注意力的学生身上下手,但最主要的还是调整自己的授课方法,应该在课前就找到让他们感兴趣,想要认真听的方法,而不是只在课堂上试验。

最后,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采取以疑激趣,以疑引路的方法,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常言道:“学贵有疑。”世界上的一切创新和发现均由疑而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当时同学们积极举手,有的说:“我们人和动物有脚,爬山虎怎么也有脚呀?”有的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呢?它的脚长的什么样的?”还有的说:“爬山虎的脚能走路吗?”……到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均被激发起来了,于是我提出了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的音。2、找一找课文从哪到哪写了爬山虎的脚。3、带着刚才的问题读课文,谈谈读后的感受。”此刻,学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去,朗朗的读书声充满了整间教室。在自学汇报时,有的学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写它生长在什么地方以及它的叶子呢?”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我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其间,和同学们共同寻找答案。然后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各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组和组之间互相补充。最后教师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对此问题加以总结。在汇报中有的小组说:“正因为爬山虎它有脚,能够往高处爬,所以才能爬到房顶上。第一自然段是告诉我们它的脚很能干,所以要写这部分。”有的小组说:“写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就等于告诉我们它的脚的作用了,所以不能没有这部分。”还有的小组说:“如果爬山虎没有脚,它不可能爬这么高,所以这部分也和脚有关,不能没有。”那为什么要写叶子呢?有的小组说:“正因为爬山虎有脚,所以它的叶子才能铺的那么均匀。”有的小组说:“如果爬山虎没有脚,它的叶子会堆在地上,乱成一团,所以叶子和脚也有关。”还有的小组说:“爬山虎叶子排列那么整齐,铺的那么均匀,都是因为它的脚巴在墙上,叶子的美,是爬山虎的脚带给的,所以不能没有这部分。”同学们的回答多么具体,多么的贴切。我听了各组的汇报,深深感悟到“疑”是智慧的源泉,“疑”是创新的动力,“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领悟到,学生就像一张白纸,那么的纯真、无瑕。我们教师好比绘画者,恰当的引领能够在这在这张白纸上绘出五彩斑斓的画面。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