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要求我们在课堂活动中,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多向交流。这种交往互动,弥漫和充盈着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把学生看作具有无限潜能的人,主张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我注重根据教材实际,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便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缺少独立分析的能力,因此,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小班化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应较为活泼,这样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使原本较为单一的课堂教学略显生动,又让学生在讨论与合作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开学伊始,也就是课题实施前,我先就班级学生目前的现状进行调查:即仿写《四季的歌》,结果如下:全班37名学生中,符合要求的有16人,基本符合的有9人,不会或不符要求的12人。基本摸清情况后,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注意此方面的训练。第四课是《小壁虎借尾巴》,内容活泼,而且文章的2、3、4小节结构形式基本相同。课上,我先让学生了解写作结构,再请学生小组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在合作说的基础上,在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或许是第一次写,部分学生还难以适应,效果不甚理想。我就从写好的学生中挑了一本比较好的在班级中进行朗读、评讲,这对于没写好的学生来说,无易于一盏指明灯,无形中降低了难度。最后从学生收上来的作业看,有25人写的较好,7人一般,5人还需加强辅导和训练。由此,我告诫自己,今后的仿写指导不仅是必然的,而且在训练的初期要讲透,一定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不仅能理解教师的意图,而且写出来的东西也要有所提高。在接下来的训练中,学生在仿写前,我根据课文的侧重点和写作的难易度,有意识的设计坡度。如教学《三个小雨点》时,考虑到学生思考的空间少,以及受思维角度的制约,有可能出现讲不出或条件不符的情况,因此为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设计了一个“坡度”,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可以使用,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发挥。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先说一句(不会讲的由组内成员帮助他,教他说);然后再连起来说几句。在合作说的基础上,独立写。从结果看有88.6%学生符合此次仿写的要求。一周后,仿写《有趣的作业》,学生的实际效果又较前一次有了提高,看来关键还是训练——多说、多写。
小组合作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以集体的智慧,来实现问题的解决。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既为平时部分没有机会发言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交流的平台,也让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人人教我,我教人人”。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更加注意训练学生说、写的能力。无论是“五.一”长假,还是“六.一”庆祝会、主题班会,我都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24课《植物妈妈又办法》一刻介绍了传播种子的方法。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交流、讨论,再进行仿写。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不禁让我刮目相看。其中孔祥瑞这样写道: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独自离开。
鱼会游水,鸟儿会飞,
植物靠的啥办法?
榆树妈妈准备了一对翅膀,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微风一吹,
就能随风飞翔。
椰子妈妈的胆子真大,
让孩子穿上坚硬的盔甲。
象跳水运动员从高处跳下,
漂流到各地,生根发芽。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
不信你就仔仔细细地观察。
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
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
通过一段时期的小组合作,学生初步学会了在讨论中 “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在讨论中“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在讨论中“协作”:用不同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为正确、合理使用语言文字,提高实践和运用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