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组合作中关注后进生的发展
——《走马灯为什么会转》教后反思
本单元第六课《徐悲鸿画马》、第八课《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第十课《走马灯为什么会转》讲的都是名人的故事,因此,这三篇课文集中放在一起上,进行对比阅读,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解,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走马灯为什么会转》讲述了桥梁专家茅以升7岁时候的故事。面对神奇的走马灯,他提出了问题,进行了尝试,寻找答案。课文的内容不难理解,主要放在第三、第四小节的教学上。这两节写作结构相同,如果第三小节学生能弄清其中的关系(写作顺序),那么,第四小节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第三小节的教学中,我分两步:(1)先解决“问”、“知道了”这两个环节,(2)再分析“试”、“发现了”两句句子,学生通过自己朗读到文中寻找答案。虽然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边默读边思考,但考虑到我班学生的现有水平,先采用自己读且读出声的办法,在掌握内容的基础上再提出默读并思考的要求。然后老师总结:这一节作者是通过“问”——“知道了”——“试”——“发现了”的顺序写的,第四小节写作手法和它相同,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小组学习要求如下:
1 默读第四节,并思考茅以升提出了什么问题?知道了什么?做了什么尝试?发现了什么?
2 小组交流。
学生根据要求在各自的小组内进行学习。由于每组的组长在课前已经进行了培训,对于老师的要求已经心中有数,所以开展的效果较原先有了明显的改观。对于组员出现的错误能给予指导、纠正。(第五小组的曹杰一下子答不上“茅以升知道了什么?”组长方倩倩马上引导:“他问了问题,大人怎么告诉他?”曹杰读了有关的句子。方倩倩说,“这就是他知道的呀,对吗?”曹杰连连点头。)
在讨论时,老师则和几名后进生(励振华、张雪雪、余康成、蒋超、田大海)另外组成一组开展学习。这四个问题按照小节的顺序,学生不难找到,因此在师生共同组成的这个特别的小组中,各个抢着说,正确率可以说是100%。
由此,使我想到,小组合作不能只是一种形式,而要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都能有所得。今天,我采取师生同组的形式,下次,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同样也能达到相同的目的呢?这还值得摸索、值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