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问题的提出
我校地处长桥地区,近几年,随着上海的小学步出了入学高峰,98年开设了小班。小班化的课堂教学无论从坐椅的排列,还是教师的授课方法都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学生数客观的减少,因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充分的关爱,增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从而激起学生聪明才智,发展能力。但是,实际并不如所愿,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中有的学生合作能力很差,有的孩子不敢与人交流,胆小,整堂课充当“听客”;有的孩子好表现自己,发言的机会留给他一人;有的孩子“以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还有的孩子则置身事外,我行我素……究其原因主要为1、因为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过于宠爱,孩子成了家中的“小太阳”,一切围着他转。2、有的父母双下岗,忙于自谋生路,将孩子托于老人,孩子缺少平等的交谈、沟通,养成了孤僻、沉默寡言的性格。3、低幼衔接过程中,在求知方面不懂得合作。
“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外教育家普遍认为,未来人才必须具有与他人协作,对科学和真理执着的追求,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具有掌握交往工具,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鉴于上述的情况,我们更深切的感到对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素质教育的必要。我们试图通过课堂合作方式的探讨,1、让每个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传授给学生一些合作技巧,学会与他人和谐的交流,3、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尊重、互助、诚实、信任及良好的气度等个性心理品质。
二、 初步的实践
1、 时间上有保证
提出了课题,确立了方向,紧跟着就是付诸于实践了。根据学校的现状,校领导决定先从语文课堂教学入手。一至三年级的语文教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首先研究合作有哪几种方式?其次将每一种合作方式带入教学环节之中,有目的的开设研究课,每周一节。课后随时评点及时总结和记载实验中的成功和不足,以利再战。
2、 多变化的合作方式
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方式是灵活的、多样的,我们的研究是从课堂合作的最基础单位—学习小组开始的。教师先根据班级生数,将原来“秧田式”的坐椅形式改为五、六人为一组的“马蹄”形式,教师的讲台移到了墙角落。这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距离近了,学生活动的空间更大了,更有利于小组的合作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小组的编排是有讲究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不同的兴趣,原有的学习水平,交往能力等,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配上一、二名学习能力强、有责任心、乐意助人的学生作组长。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小先生”的作用,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交给他们一些简单的合作方式。例如:A、组长带头发言;B、按顺序组织发言;C、鼓励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发言;D、组长分配组员任务;E、组长归纳小组讨论情况,决定参加组际之间交流的内容或人员等。在这些“小先生”的带领下,组内讨论有条不紊地进行,组员可以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想法,效果很好。
课堂合作方式中除了“小先生”制外,还可以采用“一对一”或“二对一”等以小组为合作的交流方式。例如:两个同学可以相互交谈讨论的内容,相互批阅预习的字词。这种更微格的交流可以在短时间内讨论得更深、更细,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打破小组的界限进行组际之间的交流或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随机组成合作小组,这两种合作方式更拓宽了学生交流的思路,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表达的能力。
3、 合理的运用,初步的成效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的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有选择地把以上所有介绍的合作方法编排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龚雯琦老师讲授《蚂蚁和牛》一课时,在自学预习的环节中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要求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在组长的带领下预习课文,分析字音、写出部首、划出词语、标上小节号,读通课文,然后找出能说明“蚂蚁和牛”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的句子。要求下达后人人参与,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检查,能力强的帮助学习有困难的,仅用了六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以上的要求,正确率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