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校小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主要的学习形式。通过探索,我们在充分运用这种形式的同时,又赋予它丰富的内容,例如,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运用小组学习来扩大识字量,理解课文内容,交流收集的资料漫谈学习后的体会等,还可以进一步发挥小组学习中生生之间、组际之间的互动合作用探究学习的方法,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本着这样的想法,在《葛洲坝夜航记》的教学中,我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葛洲坝夜航记》是篇记实性的文章,通过人们夜晚乘船通过葛洲坝船闸时的独特感受和见闻,表现它的雄伟壮观,及歌颂三峡工程的伟大。这样题材的文章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没有见过船闸,无法理解过闸时人们的感受。可见这是学习中的难点。本课的教学目标规定简要复述客轮进闸到出闸的整个过程,因此又是学习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和重点,我设计了一次跨越两节课的小组学习。其具体要求如下:
1.读,通晓课文内容,从课后思考提示中,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2.做,根据你了解的课文内容设计出船及船闸的模型,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设计。(以纸为材料,小组分工完成)
3.说,分工用自制的模型边演示边复述客轮进闸出闸的过程。前两个问题在准备课中完成,后一个问题在分析课中完成。任务下达后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
下面是讨论第二个问题时的课堂情况。
1.6个小组不约而同地有一个人担任模型的总设计师(例。第一小组钱丽云,第三小组吴思瑜,)一般由学习成绩较好,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班干担任。
2.设计师对组内人员适当分工。例如,第一小组钱丽云、吴相琦、高峰,做轮船。顾旭俊、袁成做船闸,能力较差的同学裁纸,剪透明胶等工作,参与率达到98%
3.探究气氛热烈,阅读呈现出个性化。首先决定做怎样的船,答案不一,有的是舢板船,有的是摆渡船,有的是乌蓬船。钱丽云小组反复研读课文第二小节,抓住“同舱的李老教授……伫立在船舷旁,一些青年男女很早挤在船栏边……”等关键句,做了一艘三层楼、有舱房、有栏杆,甲板上站人的客轮,比较符合课文原意。
4.做船闸一般是边读边操作。童欣小组做了4根很高的柱子,两头各有四扇与柱子一样高的可以移动的大门,而吴思瑜小组则按比例缩小船船闸,标出船上的水位,可见动了脑筋。
5.钱丽云小组最先完成模型,顾旭俊受童欣的启发把原先封死的闸门改为开启式,使他们小组的“试航”成功。做舢板船和乌蓬船的小组感到了自己设计的错误,打算重做……生生问的互动,可以点燃某些人的智慧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