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学习空间扩大,学生个性得到相对发展,学习机会增加,个别化教育加强,评价更细致深入等等,这些特点大家都已熟悉,不再重复。今天,在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小班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在思考如何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融入学校、班级、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从而深化小班化教育。 一、问题与分析 罗秀小学地处徐汇区西南城乡结合部,近几年来,由于大量外省市进城务工农民涌入徐汇区,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本校,外来学生占学校人数的60%,学生分别来自新疆、四川等15个省市。教学中平添几分艰巨。别的不论,就拿小班化教育中十分常见的起重要作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来说,也是步履维艰。班级中有那么多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小组讨论时一大半充当听客,没人开口。没有合作学习的基础,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成了空话。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存在心理上的自卑 由于地域的差异,知识结构的不同,教学方法的不一致,经济条件、居住环境等与沪上孩子的距离造成了他们身居客地,低人一等的思想。由于心理上的偏差,在小组学习时,他们就畏畏缩缩,只当听众,不愿开口, 2、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有着语言上的差异 尽管都说普通话,但因为发音、语调等方面的不同,总的感觉也不同。即使别人能听得懂,也因为怕别人嘲笑因而他们开不了口。 3、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缺少学习上的自信 这些学生在外省市原籍读书或在沪上进城务工农民学校读书时,大多是五十多人一个班,甚至有六、七十人一个班,课堂上发言机会很少,或者轮不到发言,学生久而久之养成不发言的习惯。如今四、五人围坐着面对面,人人都要说,可心中害怕讲错,没有发言的意识,没有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欲望。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鉴于上述现状,学校领导感到要让孩子们从语言和行为上,特别是从心底里融入上海、融入学校、融入班级、融入其他学生中间,最重要的是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尊重与关心他们,理解与信任他们。树立起他们独立的人格,让他们有个大写的“我”字。为此,学校定下了家校互动、联手教育的策略:在家庭中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活动,建立家庭学习探究小组;在学校中开展小班化教育的融入活动,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作用。以小班化教育的方式,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融入集体进行学习,引导、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基本做法如下: 1、家长参与,驱除畏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情能溶化孩子心中的坚冰。因此,老师们除利用家长会、家访,与家长孩子沟通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平等外,学校每学期都有计划地向家长展示活动,特意请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家长来听课,编入小组,参与学生的学习。例如,一年级王老师在教授《悄悄话》一课时,安排了“家长带领小组孩子做传悄悄话游戏”的教学环节;三年级主题队会《十岁的遐想》,家长和孩子在组内谈各自的十岁;数学课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应用题列式,讲题目的解法,目的不是让家长教知识,而是让家长带领孩子大胆发表观点。家长的参与,驱除了孩子的畏惧心理,大家敢说,抢着说,小组学习的气氛活跃了。课后老师再布置一道家庭讨论题(活动前对家长作过培训),从家庭讨论中培养孩子说话的胆量,培养与他人交流的欲望以及说话的能力。 2、通过活动,融入集体 家长们的积极参与,支持了学校小班化教育的融入活动。学校的各项活动,进一步消除学生之间由于地域等因素形成的隔阂。为此,学校、班级开展了“小手牵大手,齐步向前走”、“一信一卡牵牵情,份份爱心溢满家”等多项教育和家庭教育活动。例如“寻找家乡的荣耀”这活动,就成了家庭学习小组探究活动的内容之一,让学生把故乡值得骄傲的人、事、景、物介绍给大家。这个活动使学生觉得我的家乡也了不起,我家乡的景美,我家乡的人能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五年级的小杨是浙江象山人,春节回家特意拍了几十张家乡的照片并附上说明,回来后在学校搞了个介绍家乡美景的摄影展,引起同学们的羡慕;四年级的小卞从网上下载资料,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江苏海门的名人张骞在近代工业史上的贡献,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小方的家庭在介绍浙江温州正泰集团总裁南存辉的探究报告中,家长写出了自己要学习正泰的创业精神和雄心壮志,并鼓励孩子要像南存辉那样在艰苦的条件下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开展这样的活动,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有了自信,在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的同时,无声地融入了集体,自卑感渐渐在消失。原先陌生冷漠的、忸忸怩怩的神态不见了,取代的是笑容和交流,这为小班化课堂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传授方法,巩固自信。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彼此打开了心扉,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脸上出现了光彩,出现了自信。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同学的友爱和理解,促使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各方面的内容。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平均发言率,曾经随着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增加下降到68.6%,后来又回复到90%以上。只是发言而没质量,这是不合格的讨论,为了提高发言质量和学习效果,老师不断引导,传授思考、讨论、学习等各种方法,巩固他们的自信,教会他们学习。 (1)思考、准备、发言。 没有质量的合作学习是表面的合作,没准备,几个人凑在一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种合作学习是失败的合作。如果没准备,因讲不好而大家又归于沉默,那又回到了原地,同样不是成功的合作。因此,在学习某个内容前老师规定先思考,后动手、动口。这样有了心理准备,质量有所上升,讨论也就有成效,学习的效率也就提高了。质量提高了,自信心也上来。如此,信心与质量互为因果,学生在这方面的品质也相应上升。 (2)独立、合作、互动。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运作起来了。例如数学练习课,练习题出示之后先要求独立完成。原来的优秀生很快完成,他们然后去检查未完成学生的情况,找出问题分析,帮助解决问题,生生互助,双方都有收获。许多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也渐渐成了优秀生,在这样的互动中培养出自信,锻炼出能力,健全了人格。 (3)分工、分层、鼓励。 小组学习中,时常每人都有一个角色,保证人人参加。教师有意识培养一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担任组长,能让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面对刚刚能融入小组并建立起自信的孩子,教师都是先给予鼓励,然后再作评价,尤其是“贬”的方面的评价。对学习基础差讨论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就是他们的小组成员,边传授边交流,渐渐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三、追求与进取 合作学习的逐渐成功,仅仅是小班化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章节,对培养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独立人格方面是载体之一。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在学习方式上,学习质量上有所追求,让他们获得更大的进步。 上面曾介绍小组交流时个人先独立思考,但这时间毕竟是短暂的。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在课前布置思考题,时常是长期作业。例如教学《葛洲坝夜航记》一课,让学生提前一周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历史的、现在的,着重收集的是表现葛洲坝雄伟壮观及歌颂三峡工程伟大的资料。小组分工自制模型,演示船只在三峡进出闸的过程。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抽象到实际,从感性到理性。完成有难度的长期作业,家庭学习探究也起了作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原本动手能力比较强,此时更显得能干。根据不同学科运用各种不同方法,达到一个共同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有了有效的学习方式,有了充分的学习准备,在课堂学习、讨论、交流中渐渐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从数量上的多数到质量上的前列。学习范围广了,学习形式多了,学习收益丰了,作业形式多样化了。例如:有深入社区调查后的调查分析,有家庭学习小组写出的探究报告等等。这样,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知识的难易,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能力的快慢都是客观存在的。在教育过程中,我校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小班教育的优势,重视独立人格的培养,手把手帮助他们总结出好的学习方法。每个老师都有这方面的研究课题,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撰写文章汇编成册,例如:小册子《锄禾》《心芽》《树丛》等记录了老师与学生成长的足迹。 小班化教育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重在自信的培养,重在主动的引导,重在自觉的追求,使之得到明显进步。目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学校当干部的达到64%,全校总体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上升,优秀生中60%来自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由此看出,小班化教育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大量进入的学校,培养其独立人格是十分重要的。有句话说得好,看一个城市先进与否,如何感谢外来建设者是检验的标准之一。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如何对待大量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也是衡量我们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我校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上海的生活与学习中已经扬起自信的风帆。学校不仅使他们学会了学习,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融入了上海,融入了学校、融入了班级,同时体现了小班化教育独特的价值,增强了小班化教育的内涵,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内容,新的课题。老师们从害怕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会拖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后腿,到欢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学校,认识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同样也是我们教育的重点对象。这转变的过程是痛苦的,但通过扎实的实践与研究,教育是成功的,收获是巨大的,我们觉得能为来自五湖四海的祖国花朵做些贡献非常值得。今后,我们将不断探索,争取在小班化教育的研究上有新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