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加强基础教育已普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然而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还未能达成统一,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手段、态度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结合。那么,这种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会产生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呢?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瑞克逊指出:对于学龄期的孩子,勤奋进取与自卑自贬是其成长中必经的发展矛盾。当孩子顺利发展时,他将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否则将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而且会使以后的成人生活同样充满彷徨迷失,缺乏目标。学习历程正是体现并推动这一矛盾的主要过程。可是,有一些孩子正面临着学习的困境,他们无法在学习中体会成功与喜悦,无法在学习中感受到灿烂的进步。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这些孩子的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类型中。
第一, 智商正常,智力无任何障碍,但对学习缺乏责任感,没有从心里认可学习是自己成长的必需,学习是重要的,缺乏进取心。对自身的学习能力表示怀疑,惧怕学习。
第二, 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无法将"学"与"玩"合理分配。做功课时不 能集中精神,总要弄一些"玩"的小插曲,白白浪费时间,使得自己学不好,玩不好。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孩子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做事拖拉、无长性,精神易分散等不良惯。
第三, 个性特点上任性、依赖。一方面拒绝家长的干涉,家长的建议很难听得进去;另一方面又依赖家长的"脑子",以此来完成作业任务。有家长"陪做功课"的惯例。长此以往,孩子便在成人的"陪同"下变得"无能"、依赖性强、缺乏自信,独立思维能力迟钝,从而造成学习不良。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讲,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对孩子教育的松紧不一,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造成第一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另一方面是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而对孩子的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忽略了对孩子心理上的正确引导。对于第二种现象,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学习不够关心,对孩子存在的现象没及时予以帮助,帮助他们分配安排好"学"与"玩"的时间,让孩子感性上认识"学"与"玩"是矛盾统一的:"学"得快,则额外时间多,"玩"得也痛快;"学"不好,"玩"得也不好,甚至还要从睡觉吃饭中扣时间补偿。另一方面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是额外地布置过多的作业,希望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习成绩,但孩子却向反方向走了。因为他发现父母每次布置的额外作业量与每晚做完学校作业到睡觉这段时间成正比,剩余时间多,额外作业多,如果校内功课做得慢,时间没了,也就不做额外练习了。于是,在学校不做功课,先玩个够,或在校做功课时边玩边做,拖时间,等回到家父母在时再慢慢做。至于第三种现象,是家长们对孩子的过份关心,很多家长认为"陪做功课"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的专心程度,不去做小动作;另一方面孩子遇到不懂问题,能及时发现、讲解,一举两得。然而,这种"陪读"不仅造成孩子思维上的依赖,看到孩子迟疑就将答案脱口而出,使孩子通过做功课进行知识巩固的时间成了家长"温故而知新"、孩子动手不动脑的过程。另外还表现在情感上的依赖。现在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本来孩子就缺乏玩伴,情感上有孤独感。一但做功课时就陪惯了,就很难适应自己一个人在家时独立做作业的过程。这两重依赖又会影响孩子课堂的专心程度,很多孩子将课堂学习时间用于玩耍、想入非非,而回家做功课成了家长给自己上课练习的时间。
因此,我们不难看到所谓的"学习负担"造成小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并非学习内容本身,而是不良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环境使得孩子失去学习动机,丧失了主动进取的能力,也就必然觉得学习枯燥乏味。所以,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对少年儿童个性的培养,注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当然,在教育手段和态度上,不要急躁、简单、粗暴或流于形式的检查说教,而是耐心地分析情况与学校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家长既不包办代替,也不放任自流,在温和的气氛中,耐心细致地辅导,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情况和对待困难的态度,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自己钻研解决了一个难题,心里会感到莫大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一旦帮助孩子恢复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他们体味到学习内容的价值,学习于他们来说将不再成为"负担"。在这一过程中同样还会有困难和艰辛,但更多的是获得知识,开启心智的欣慰与惊喜!
在对儿童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这种关系,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达到合谐统一。做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纽带。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在家表现,针对情况制定措施。作为家长更应该主动到校了解学生在校表现,配合老师做好工作,限事态于萌芽状态,切实负起家长的职责。可一部分家长往往是临渴才掘井,发现自己的孩子落后很多了才来关心,表现为被动教育,不利于孩子成长。让我们为共同的目的一道担负起对孩子的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