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论“三个面向”
——罗秀小学党支部 林栋、瞿晓玲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我国进入了一个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期,正面临着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把握时机,迎头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在这样一种情势下,我们的教育工作也同样面临着挑战。可喜的是近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在原有基础上已有很大发展,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来,我们的教育逐渐走出禁区,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态势。我们在痛感以前教育失误的同时,更加认清了“三个面向”这个高瞻远瞩的教育发展战略的及时性和重要性。当今世界,既呈现出经济、政治多元化格局,也呈现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逼人形势。我们的教育在此背景下面临着新知识、新信息、新思维(新观念)的冲击和挑战,要使祖国新一代建设者能够胜任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真正落实“三个面向”。
一、三个面向的涵义
(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说教育要面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整个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邓小平同志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改变旧的课程体系,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学科、专业,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基础知识;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把最先进的思想、事物、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知识引进教学内容。
(二)、“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向别的国家学习,吸收别的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从而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邓小平同志认为,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经验,改革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要努力从我们学校里培养出大批既懂国外又懂国内,既会利用国内资源又会利用国外资源,既会组织国内建设又会进行国际交往的人才,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和其他方面的专家。
(三)、"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要求以长远的、历史的战略眼光办好当前的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复杂的社会活动,培养人才的周期比科技开发和经济活动的周期都要长,教育的效益往往在十几年或几十年后才逐步显示出来。“邓小平同志认为,教育事业本身要具有长远的发展后劲,要使我国教育走到世界前列,发展教育事业。”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三个面向”的基础工程
邓小平同志曾在组织全党对1989年政治风波以及改革开放十年进行反思时,多次深刻地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讲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
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欠缺和失误,已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饱尝了不少的苦果,尤其是在超级大国对我们实施的“和平演变”伎俩与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的宏观背景之下,教育上的失误,导致了西方腐朽观念侵蚀人心,拜金主义日占上风,贪污腐化,世风日下。试想,这样的“人才”,既不能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又怎能“三个面向”,振兴国家呢!
《中国青年报》一篇题为“我国名牌大学为谁培养人才?”的文章曾让人触目惊心。文章首先道出了中科院院士、北大物理系主任甘子钊的感慨:“我们有时戏称北大是为国外办大学,是为别人办的。现在大家都说国有资产流失,我说人才流失才是国有资产的最大流失!”人才为什么会流失?撇开经济的因素,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不能不说是思想教育的失误。思想教育这个基础工程没有夯实,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三个面向”,而是“三个投向”——投向国外、投向金钱、投向优越的生活去了。
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站在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高度,要求教育承担起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历史使命,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处理好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
三、变传统思维为现代思维
我们的传统教育,是受传统文化制约下的的思维模式。
学校教育中,老师与学生形成有机联系的双边关系,处于“传道、授业、解惑”层次的老师,应该认识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观念、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乃至决定了学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三个面向”,变传统思维为现代思维,首先在于教师思维的现代化。只有教师先达到这一层面,学生才有可能获得思维的升华。继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四、提高个人素养,实践“三个面向”
首先,教师必须献身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
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把年轻一代托付给教师,这是对人民教师的巨大信任。作为教师应有自豪感和光荣感,并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有志于教育事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地为培养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人才服务,这表现在教师个人身上,就是共产主义的献身精神。
其次,教师必须精通业务,一专多能。
教师的知识,不能只限于所任学科的知识,而应有更广泛的知识积累。如果教师没有广博的知识,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茫然无知,就会扼杀学生智力才能的发展。
第三,教师必须具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和创造性的素质。
第四,教师必须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三个面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落脚在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上,落脚在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培养上。它不仅为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也为我们今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全面贯彻“三个面向”对于改善教育现状,使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