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徐汇区小学一年级招生通告          2024年上海体育职业学院附属小学招生简章
1704346881774018.jpg

栏目页副本
首页 > 创建动态 > 基本指标 > 深化学校内涵发展 办学绩效领先 > 发展战略 > 学校规划
相关内容列表
> 家庭教育基地校总结(体职院附小)
> 三年发展规划2010-2012
> 罗秀篮球文化建设规划
> 2007-2009学校督导自评报告(PPT版)
> 编制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谋划徐汇教育未来发展
> 《徐汇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框架目录
> “十二五”规划大讨论参考提纲
> 关于开展徐汇教育“十二五”规划大讨论活动的通知
> 徐汇区罗秀小学三年发展规划
> 局领导到罗秀调研 为学校发展把脉
> 徐汇区罗秀小学三年发展规划2010-2012
> 徐汇区罗秀小学2010年度工作计划
> 罗秀小学09年度(下)工作重点(补充调整部分)
> 徐汇区罗秀小学三年发展规划

家庭教育基地校总结(体职院附小)
2010-11-29  作者(来源):校长室

携家庭之合力 融教育与生活
          ——体职院附小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汇报交流
一、学校概况:
上海体育职业学院附属小学目前在校学生544人,18个教学班,在职教师47人,属于徐汇区的公办小学。学校流动人口子女比例超过6成。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动性大,每学期都有转进转出的学生,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这样的特殊情况,对教师的教学和学校整体教育的持续性和针对性都是一种较为严峻的考验。
二、指导思想:
在教育方面,学校立足校情,从学生面临的实际需求出发,以指导家庭教育为主,构建起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其中,学校是落实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巩固养成教育的先遣队,社会是锤炼养成教育的大熔炉。通过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和家长能够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养成良好文明习惯,学会学习,融入社会,让家庭成为终身教育的摇篮。
三、现状困惑: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顾名思义,家庭教育的意义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在观察和了解本校学生和家庭现状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家庭类型:
1.“望子成龙型。典型的中国特色教育模式,在学校目前占有约五分之一左右的的比重。家长们因为自身的原因,把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遗憾”,转化为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成才”期望值比较高。大部分这样的家庭极其看重孩子的分数,舍得为孩子请家教,参加各种类型的补习班和提高班,双休日对孩子来说是非常繁忙的,应接不暇的各种作文班、书法班、舞蹈班、英语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发展。当然这样的高压政策下,确实有一些孩子非常地出众,他们在校内外的优秀队员、风尚小使者及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脱颖而出,但绝大部分的孩子并没有得到家长所期待的那样成功,而是始终拼搏在迈向独木桥的那一端。
2.“顺其自然”型。目前就读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亲有很大一部分是当年七十年代后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也就是说这些父母辈就是在一个“唯我独尊”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有些是懂得教育规律而认为应该趋于理智型,但也有为数不少则是忙于事业而无暇顾及,单纯地认为孩子不需要管束和约束,一切任其自然生长就好,因为自己当年不就是那样过来的么。这样的家庭也占了大约五分之一的比重。
*3. “全权托管”型、“无从下手”型和“心有余而力不足”型。这三种情况也就是学校目前面临的最大困惑,也是在学校所有学生家庭中占最大比例的群体。有些家长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放弃了对子女的教育责任;有些家长把孩子推给祖辈,吃穿住行样样不管,小学五年都见不到一次家长的“庐山真面目”。而在祖辈们照顾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得到太多的包办代理,自我管理和动手能力极差,缺乏责任感、不会关爱他人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对班集体意识不强,或许还会有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其次,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父母总体学历水平低,小学毕业占多数,家中孩子较多这是普遍现象,对于孩子没有辅导和指导的能力。有时学校下发一份通知,有的家长请孩子读给自己听,有的打电话询问班主任,有的则到校门卫室反复询问,这样的一些家长真的是需要学校给予大量的帮助,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上海,不畏艰辛地打工,省吃俭用,就是希望能够给自己的孩子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中,以弥补自己文化和学历上的不足。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乖乖娃”回家就摇身一变“小霸王”,家长经常感叹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们认为就是在方式方法上缺乏对自己孩子有针对性的措施,也是最迫切急需帮助的人群,因为这样一个庞大数量的群体,如果我们能够将他们的家庭教育能力提升上来,不仅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都将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四、主要对策:
针对以上几种家庭类型,学校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多方面活动的设计,希望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让不同的家庭都能获得成功的教育体验。
1.“书香致远”浓浓书香伴成长。
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在知识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业,又苦于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所以我们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往往会注重附带上需要家长共同参与的部分,顾名思义发动家长一起参与,也就是带着任务和孩子一起学习,当然既不能让家长觉得这是一件负担,又不能过于简单流于表面形式。就如近两年来开展的“书香致远”读书活动就是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阅读的天地。我们的老师每年假期都会对学生进行家访,利用家访机会,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小调查,调查学生是否有独立的书房,自己书桌和拥有一定量的藏书。应该说这对于生活在上海的家庭都不会是一个过高的要求,但对于我校大部分的学生来说还是很难达到,通常是全家租住在一间屋子里,不要说书桌了就是饭桌还兼任灶台、货柜甚至杂货铺,家里没有椅子,唯一可以坐下的就是床沿。像这样的生活状况,作为教师的我们虽然知道宣传学习环境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是生计当前我们没有理由开口要求家长做得更多,因为我们知道这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和范围。所以在尽可能不改变学生家庭的情况下,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来学习和体验读书的快乐。学校图书馆每年都会新增很多的书籍,学生借阅后可以让家长一起来看,看完后记录下书名并写下各自有感而发的心得和体会,如果你认为这本书籍值得推荐给更多的朋友看,也可以写下点滴推荐理由。当然如果是有条件的家庭也可以推荐自己家的藏书或者是报刊、杂志,只要是内容积极健康向上,能够为学生和其他家庭带来帮助的。学校设计了专门的记录册,每天由一户家庭进行记录,第二天就由学生带到学校传递给下一位同学,由他带回家与家长共同记录读书心得。以此循环,让这本记载着每一户家庭的学习读书心得手册在学生家庭中流传,好书介绍、心得分享、经验交流、家长能力展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更多家庭知晓新书好书,更是一次分享交流的展示会。一部分家长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和家庭才华的机会,非常用心的设计书写心得体会。更多家长则认为:通过这样一次活动,从其他家庭中学到了很多读书和学习的经验,对自己帮助非常大。而我们组织这样一次活动,就是希望通过相互学习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展,更有所得。 
2.“小小宣传员”联系家校的纽带

学校为学生设计各式各样的活动,如何让家长知晓,这都需要通过孩子来向他们进行宣传,如2008年“迎奥运、讲文明、知礼仪、健体魄”,要求学生结合喜迎奥运盛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首先“全家一起动起来”,向家人及亲朋好友积极主动地宣传奥运知识,鼓励家人参与社区、网站组织的各类奥运知识竞赛等有益活动。同时配合学校开展的各类健身活动,请学生也邀请自己的家长根据实际情况拟订一份家庭健身小计划,让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进行体育运动的父母们也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每天跳绳500个、打10分钟羽毛球、仰卧起坐、俯卧撑、拍球等都是在家和社区内就能进行的体育项目,让“全家一起来”这个口号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迎奥运的活动中来。其次“争当小小宣传员”,是鼓励学生邀请家长共同来收集各种奥运信息,对历届奥运会承办国及奖牌获得数有一定的知晓度,各班级布置一块宣传版面进行校级交流评比活动。再次“文明礼仪共学习”,是以了解和知晓各国礼仪礼节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在家长的帮助下学生充分利用社会、互联网、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的宣传媒体,学习各国文化,知晓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同时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了解更多国家、学习更多礼仪知识。最后“迎奥运,健体魄”的小型运动会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看着家长们以高涨的热情穿梭在打篮球、投篮得分、夹球跑跳、传球游戏等活动现场,我们感到“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真谛,因为不需要语言我们的家长都已经实实在在地融入到了全民运动的热潮中来。

2009年是世博准备年,学校又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我们是世博的行动者”的培训、考核活动。要求学生和家长了解世博会基本知识和市民应当具备的文明素养,推进“迎世博,学双语”活动,深化普通话100句和英语100句的学习。我们也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与配合,把学习活动落实到位,使家长在学习中受益,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提升,这才是得到认可的关键之所在,最终此项活动在家校紧密合作下通过率也比较高,部分家庭中没有电脑的学生在校内利用信息技术课完成考核,而家长们也想方设法,有的在单位、有的去电脑房、有的及时购买电脑、有的干脆来学校请班主任老师帮助一起完成。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十分感动,因为有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才得以顺利开展,学习的氛围也渐渐浓郁起来。

3.“百万家庭学礼仪” 墙里桃花墙外香。
我们向家长宣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充满爱心、互相体贴、人际关系和谐的孩子成长的一个氛围,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孩子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在这个家庭当中应该充满了浓浓的学习氛围,生活充实,品位高雅,不仅能促进孩子渴望求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而且会成就一个家庭的成长。2007年学校开展了由区德育室组织的“百万家庭学礼仪”的调查活动,我们利用这样一个契机,先在学生中组织开展学习生活常规礼仪,同时在班级内就身边的文明礼仪进行讨论活动,让学生自己来辨一辨是非对错。我们认为提升社会的整体文明不能仅仅依靠在校学生,家庭才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把这些所学的文明素养落实到家庭中,才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关键。如问卷中有这样一题:西餐吃面包时应选择用嘴撕着吃、用手撕着吃还是用刀切着吃,这是一个很容易接触到的生活常识,有些孩子们说爸爸妈妈带自己去吃过西餐,但是不太会用刀叉。为数不少的外地孩子表示虽然还没有机会吃过西餐,但是现在学会了将来就不会手足无措了。经过全校学生和家庭的共同参与,最终学校有25户成绩优秀的家庭作为“优秀学礼仪家庭”上报至教育局小教科,其中就有10户为外来人员学生家庭。紧接着这股学礼仪的高涨热情,我们在全校进行了校园文明礼仪用句的征集,各个班级也鼓励家长参与,经过汇总,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礼仪宣传小手册,共分为五个篇章:上学篇、学习篇、校园篇、礼仪篇和行规篇。通过这次的家校联手,我们让文明礼仪之花开遍校园内外。
4.“小手牵大手”感恩渐渐成习惯。

学校里的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家庭,于是我们设计“我爱我的父母”体验活动,通过了解自己长辈的工作,从中体会工作的辛劳,亲手制作送给父母的感谢卡。高年级组开展感恩父母演讲朗诵比赛和小报制作,通过活动学生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再到心灵碰撞,激发心中的感恩之情。而家长也通过此活动感受到了来自孩子的关怀和学校的支持。设计家校共育感恩心联系手册,邀请家长在社会上督促孩子积极参加各类感恩活动,生活中多给孩子一点赞赏和鼓励,多提供给他们帮助他人的机会,让知恩报恩的行为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平日里喜欢包办代替的家长也就渐渐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学做生活的小主人,通过家校合作不仅加强了沟通和联系,主要是让学生能力得到了发展,生活体验得到了提升,家长的认同感也增强了。

5. “成立班主任工作室”,提升德育教育力量
众所周知班主任是学校教师队伍组成部分中一支很重要的队伍,教育部也将把班主任队伍建设列为重要内容,要求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完善班主任制度,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由此可见,班主任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作为经常与学生家长接触的班主任,更是担负起了更多指导家长的责任。正是看到了班主任工作的巨大意义,学校于2008年在全区小学中率先成立了班主任工作室。首任主持人尤庆华老师这样说道:“作为一个班主任建设好一个班集体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严明的纪律,有共同的目标,有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背后一个家庭的支持和配合,成功的学生背后必定有一个成功的家庭与家长。”班主任工作室为班主任搭建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利用这一互动平台,我们开展了班主任“心灵大碰撞”教育讨论会。采用一人讲述,全体讨论。班主任可以将自己班内学生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来,也可以讲述自己在教学中已经取得效果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每一次讨论正像我们定的主题“心灵大碰撞”一样,有时一位老师提出了一个讨论的话题,大家顿时都觉得这是自己班级也经常面临的难题,于是共同的话题使得老师们在交流中不断产生着共鸣。在信息交流中,彼此吸取着他人的经验,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育人能力。之后,再请班主任分别写下各自的交流体会、感想和教育个案。通过交流和自我研修,班主任们在个案中有这样的体会:丁蓓华老师在教育了一位后进生后写到,我不知道这样的情况能维持多久,但我想认为对于他来说,这是个良好的开端,而对于我来说,总算找到了突破口。我要继续摸索,寻找这样的闪光点,并让它发扬光大,成为推动小杨前进的动力。丁亚萍老师在帮助了一位外地学生后有这样的感叹:让外来务工子女尽快地融入班集体,只是工作的第一步。今后的路还很漫长,遇到的困难也是无法预知,但是我相信:只要对他们寄予一份特别的爱,那么一切困难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龚建群老师说:用心去理解、用心去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昂起头来走路。正如老师们的感受那样,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老师们在思想和理论上达成了共识,在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同时,形成了一种“有话大家说”的良好德育研讨氛围。不断使好的经验、做法得以推广,班主任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大大增强了。
五、取得成效:

1. 学校教育得到家长的认同“感觉自己伴随孩子一起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

经过几年家校教育的渗透,不少家长纷纷开始明确自身作为教育者的角色,从不配合到现在的积极配合。一位家长在孩子五年级毕业时谈到:“自从孩子进入小学,我也一起成长学习,回想这五年,自己也真的改变了许多,养成了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闲暇里不再是打牌麻将,觉得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同时见证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点一滴,也使自己的家庭成为了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良好环境”。也有的家长这样觉得:以前只是单纯地觉得自己在各方面都没有尽到一个合格家长的责任,但不是因为工作太忙常不在家,就是在家的时候又极少过问孩子的事情,包括生活上和学习上的一切,认为孩子在学校里有老师们的管教就万事太平了!现在经过老师的指导,知道了应该如何去做一个孩子成长的积极引路人,学会读书不仅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同时在生活中更要处处以身作则,榜样教育胜于说教。现在我们有意识地经常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无所不谈,孩子开心了,自己也放心了。”

2. 认同家校合力的理念“了解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校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大都来自安徽、四川农村地区的大家庭中,在成长过程中,其父母更多扮演的是生活资源提供者和保育员的角色,他们在成长中传承了“树大自然直”的传统观念,对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经过学校的各项活动让他们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有的家长说:本来自己已经脱离书本好多年了,后来孩子在学校里为了完成共同学习的要求一开始勉强又看起了书,现在觉得只是真的可以让人变得富有和成熟,主动地买书回来和孩子一起读,还订阅了《家庭教育报》报刊,我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感到肩上责任挺重,这是以前没有的感觉,要感谢学校给了家长这样的认同感”。

3.保证学校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家长的配合给了学校更大发展的推动力”

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离不开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合作共建,经过指导家长和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积极性增强了,从而使各项活动能够更顺利有效地开展,同时学校教育效果也得到提高,所以说家庭教育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老师们说:原本有的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的事情一问三不知,现在通过学校举办的讲座,邀请专家进行的相关教育指导,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使得家长的教育意识逐步增强,他们不再是教育的门外汉,而是成为了老师们得力的助手,使得学校教育的效果在家庭内得到延伸,教育内容在社会上得到实践。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家长都能够迈入到教育的大家庭中来。

六、思考及努力的方向:

我校关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问题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个案的研究和探索同样如此。因此,就当前及今后发展将遇到的问题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

1.学校开展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基于什么目的,是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是追求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通过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不难发现,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有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成绩的导向。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对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加以肯定,主要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了,而原本学习成就好的孩子家长的积极性也就相应更高了,而班级里的学习困难户们的家长还是显得性质不那么高,那么我们的指导又没有更多一点的面向这些弱势群体?

2.在学校开展家庭教育以来,我们发现其实各个家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流动人口家庭与原住民家庭尽管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往往对老师“言听计从”“百般依赖”“任你批评从不动气”的家长都是那些老实巴交的进城务工人员。而喜欢“斤斤计较”“吹毛求疵”“眼高手低”的家长都是那些衣着光鲜体面,吃着低保但却从不屑工作的原住居民。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时如何才能落实关注到这些特殊性?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 后续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那就是把教师、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学校开展之初的当务之急,然而现在已经把一部分家长和他们的家庭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一部分家长们已经成为了有力的支持者,教师们也愿意投入到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并且开始有针对性的指导,家长们也开始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之路,那么面对现在这样的情况,如何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不可能依赖于每学期仅有的几次专家坐堂,因为学生的问题说来就来,如果我们的教师没有应对的措施那就会显得及其被动。

在当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也是层出不穷,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强教书育人的实效,合力把教育推向新的高地。2010-10-20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