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引出的故事
———— 冯育捷
案例背景:
上课时,一个学生正在专心致志地做着一件与上课无关的事,我走过去一看,发现他正在把一块崭新的橡皮加工成碎片。为了不影响上课,我从其他学生那借了一块橡皮给他。下课后,我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橡皮都拿出来放在桌子上让我检查,结果发现有些橡皮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情招待”,有的画了图,有的用铅笔钻了洞,有的也加工成了碎片。。。。。。这时我忽然想起在讲台上放了好几块大大小小的橡皮,却没有人把它们“认”回去,是学生不再需要了吗?这些现象折射出孩子们怎样的心理呢?
案例过程:
一、分析问题:
最近我们党员都在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要充分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关心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去,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做法,不能一味按照教师自己的意愿来控制学生的一切行为。所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利用课余时间找了几个学生谈心,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了解到问题出现的原因:
1. 橡皮的“安全性”。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自控能力还很弱,当他们听了一段时间的课后,常常会走神,而在走神时就会去注意自己的学习用品,如铅笔盒、铅笔、橡皮等。但他们也明白在上课时应遵守纪律,不能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因此,他们就会选择目标小又不会发出声音的橡皮。
2.橡皮的价格、造型。橡皮的价格一般都在一元左右,而现在的学生每天都有几元的零花钱,对他们来说,损坏了一块橡皮再去买一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且,现在的橡皮就像玩具一样,有各种各样的造型,好奇心也促使学生很想拥有新的橡皮,当然对于旧的、破的橡皮,他们自然不会去留恋了。
孩子们对待橡皮的行为,折射出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上课不专心,不爱惜学习用品,用钱大方。为此,我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二、具体做法:让学生寻找“希望工程”的资料。
在品社课上我让学生讲讲“中国希望工程”,并在黑板上列出了相关数据:
据1990年贫困地区资料统计分析,全国因家庭贫困失学的7-12岁小学生为417万,中国贫困人口的儿童在学率仅为68.35%,贫困地区的小学生每年要交纳60多元的书本费,这对于人均收入仅200余元的贫困地区家庭来说,的确难以负担。
三、教育效果:
自从这件事后,班上几乎没有发生刻意损坏物品的现象。
案例反思:
1、小学生的行为(包括错误的行为)往往是单纯的。简单的训斥,粗暴的惩罚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造成师生对立。作为班主任,我觉得要善于抓住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充分了解情况,灵活运用身边的教育资源,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班级管理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真正做到由学生自主管理,这样的管理才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学生最大、最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