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秀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
从2009年开始,我校就通过广播、电视台、小队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让学生理解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们从中感受到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脉,那是一座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更是城市人精神上共同的根与魂。
活动一:了解我们的家乡----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上海在漫长的文明史发展的进程中,不仅流传下来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是,还以口头或动作的方式积淀了十分丰富、颇具生命力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上海人民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上海城市文脉的“活化石”,以致我们在回答什么是“上海人”、“海派文化”时,竟不能离开体现上海特色的语言、习俗、传说、歌谣、节庆、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透过这些文化符号,上海城市文脉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变得更加具象、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上海是一座既传统又现代的城市,既精致又很有风情的城市,让学生在阅读历史的沧桑,重温跌宕的过去,感受城市的风情,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的认同感。
学生在学习、体会、欣赏的同时,对于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城市也增加了了解,最主要是增强了名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一开始只知道拉着父母去逛庙会买吃的、喝的,到后来对于庙会的研究,最终学生们通过手中的笔将龙华庙会用连环画的方式记录了下来。通过对中国人的传统的了解,孩子们体会到那凝结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同时在次过程中创造了美。
活动二:了解我所居住的地方-----寻访黄道婆纪念馆
2009年暑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大队部组织高年级同学前往参观黄道婆纪念馆,通过纪念馆工作人员的讲解队黄道婆这个人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对于她的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有的了解,知道了“衣被天下”这四的字的涵义。对于低年级的同学,他们不能了解的我们利用自然课来告诉他们,我们结合德育渗透课堂,将自然课中介绍布料的这一内容与活动相联系,让我们的小朋友看着PPT里的图片,手上摸着各式各样的布料,来了解我国的历史久远。
学校依托中队的力量,来开展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寻访活动。同时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法,让孩子们在周末或节假日与父母一同去寻访。普遍的孩子都会去龙华庙会,也有的会再去黄道婆纪念馆看一看,当然更多是通过家里的电脑看看上海一共有多少“非物遗产”。
一开始,老师和学生们对于“非物”这个词都不太了解,说到历史遗产,想到的就是长城、故宫,通过活动一点一点明白,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我们平时知道的“物质文化遗产”是完全不同的。它不需要很多钱去建造,它是一种技艺,是通过口、手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的。同时,学生们通过网络,知道了更多的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将自己在网络上查的资料带来一同与同学分享,并且通过小队的方式,利用周末将同学们请进各自的家,同家长们一起动手剪剪纸,画连环画因此通过这次的活动,学生不仅在知识方面有所收获,而且在动手能力上都有所提高,他们折纸工、捏泥巴、画连环画,同时用队会、班会、故事等形式将他们学到的知识表现出来。
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生命基因,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标识。我校将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继续开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拓宽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面,推动学校工作有序、持续、科学地发展。